修一条公路,串一路风景,融一片产业,富一方百姓。初冬时节,走进婺城区各乡镇,只见一条条蜿蜒交织的农村公路,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连村畅乡,“途”景如画。
近年来,婺城区坚持“建、管、养、运”全方位统筹的发展思路,积极探索“农村公路 ”模式,大力发展“路衍经济”,推动农村公路与产业、旅游、农业、文化高品质融合,有效促进了乡村产业的蓬勃发展,为群众开辟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1
道路管养“新方式”
打造百姓出行“放心路”
近日,在罗店镇罗电线路段,一条五彩斑斓的“彩虹路”引人关注。这是由婺城区交通运输局联合浙江师范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中心共同研发的彩色路面技术。这些图案不仅具备高度的视觉冲击力,提醒行人与驾驶者注意道路情况,而且融入了防滑材料,大大提升道路安全性。
彩色路面技术是婺城探索特色道路管养新方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面对日益复杂的农村公路路况和不断提升的养护要求,婺城区在道路建设和养护技术上持续创新,引入包括彩色路面技术在内的“四新技术”,不断提升农村公路的质量和安全性。其中,有利用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的智慧交通管理系统,实现了对交通流量的预测、对交通事故的快速响应和精准执法;有针对区内山区急弯陡坡实施农村公路路面超固封层技术等。
“目前,白汤下线、后童垅线、罗电线、曹下线等多个路段完成了常温反应型沥青混合料的试验路段铺设,这些路段覆盖了国省干道、农村公路、山区公路等各种场景。”据浙江师范大学道路与交通工程研究中心工作人员洪皓珏介绍,传统沥青需在160℃至180℃的高温下拌制使用,而常温反应型沥青混合料在常温下即可作业,既提高了施工效率,也减轻了工人在高温环境下的作业负担。
2
融合发展“新模式”打造乡村振兴“富民路”
如今,借助“四好农村路”建设的东风,婺城区着力打造交旅融合发展的新模式,串联起独具特色的南山和北山特色文化旅游,为游客带来了更加丰富多样的旅游体验。
婺城不少“四好农村路”已成为众多骑行爱好者的“宝藏路线”。“公路没建之前,上山道路很窄、过路车辆也不多,现在我们吃上了‘旅游饭’,周末至少要备二十桌饭菜。”说起交通带来的变化,在罗店镇山下曹村经营顺利土菜馆的尹先生深有体会,他说,通村公路变美了,村民口袋也鼓了,发展农文旅产业的信心更足了。
在婺城,这样的“四好农村路”还有许多。盛夏时节,箬阳乡琴坛村成了市民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从曾经的“无路可走”到眼下“四通八达”,一条笔直平整的柏油路为琴坛引来了客流。在南山漫道美丽风景线上,白龙桥镇、长山乡、沙畈乡和琅琊镇等各个乡镇串联成景,进一步优化了婺城交通路网,为城乡协调发展、共同富裕注入了新动能。
一条条“四好农村路”孕育了一个个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和旅游产业示范村,成为婺城乡村旅游的一张闪亮名片。其中,有以打造“智能养殖 观光旅游 互联网”特色品牌的熊猫猪猪·两头乌国际牧场,有跨越千年的白沙溪三十六堰,有风景如画的燕语湖国际垂钓中心……
3
增收致富“新路径”打造联通城乡“幸福路”
眼下,正是萝卜成熟收获的时节。每天早上三四点,盘前村种植大户章根卫就拉着一车新鲜萝卜,沿着蜿蜒的山路下山前往市场售卖。他说:“以前路不好,许多收购商都不愿意进来,想把农产品卖出去非常难。现在最多一天村里有800多辆车进出。”随着近几年“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推进,村里柏油路四通八达,番茄、青菜、萝卜等高山蔬菜名声在外,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好。
截至2023年底,婺城全区公路里程达1638.54公里,居金华市第二位,其中农村公路699条,累计1466.834公里,以国道、省道为骨架,县乡村公路为支线,连接全区的区域网络体系逐渐成形。婺城区荣获万里美丽经济交通走廊达标县、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称号;双龙仙养环线公路入选金华市首批“十大最美农村路”;罗电线、新朝线先后被评为省级绿化美化精品道路及特色精品道路。
从阡陌变通途,由通到畅再到好,一条条平坦宽阔的道路交错纵横在乡野之间,通过农村公路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婺城区成功打通了农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径。未来,婺城区将继续优化农村公路网络,为农民的美好生活铺设更加坚实的道路。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