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记录平凡人的故事,也就是记录我们这个时代。
75年前,美丽的新中国成立了。也有无数的人,在这一年迎来新的生命。他们与新中国同龄,与新中国共同成长,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发展的亲历者。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本报推出“我和新中国共成长”系列报道,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干部群众,讲述他们亲历新中国成长的故事。其中,有一直追求纯朴山歌梦想的非遗传承人,有下山移民迎接新生活的村民,有在大山深处一心为民的老支书,还有从教数十载的教育工作者……每个普通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在每个故事中我们都能看到他们面对生活的乐观和心中对未来的希望,还有每个人身上的“中国梦” 。
人物小贴士:赵小弟,男,出生于1949年11月,现居住于城北街道红湖路社区。供销社,一个充满岁月痕迹的名字,蕴含着无数的故事和情感。赵小弟就是这些故事中的一朵浪花。他24岁踏进供销社系统的大门,此后一干就是36年,从年轻小伙到两鬓斑白,见证了供销社的辉煌、变革与转型发展。
在那激情燃烧的知青岁月
1968年,我19岁。那时候,一场声势浩大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正在蓬勃开展。在上山下乡的大潮中,我告别了生我养我的父母、家人,来到含香,投入农村的广阔天地。
在那里,我像农民一样劳动,种棉花、收油菜、种水稻,什么农活都干。下了工,回知青屋,自己烧火做饭。大队推荐我学习植物生长素,学成后运用于水稻种植,丰收成效不错。
刚开始,我每天能拿到5.2个工分,到第三年涨到6个工分。而且,因为研学植物生长素,不管刮风下雨,我都能挣工分,其他人不出工,就没法挣,这也是大队给知青的特殊照顾吧!
在上山下乡的三年中,我在大队党支部的培养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人们常说生命如歌。在我的人生之歌里,知青岁月就是那些特别的音符和节拍,令人难以忘怀。当然,它也为我的供销人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营业员起步开启供销人生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供销社的存在,深深烙印在几代人的心中。在那些物资紧缺的年代,它是唯一的购物和销售渠道,生产物资、生活物资都是统购统销,都要凭票购买。
那时候,供销社的营业员是非常吃香的职业,竞争者众。能在供销社上班,那是相当体面的。我24岁被分配在含香供销分社当营业员,内心充满自豪,但要做一名合格的营业员,并不容易。
当时的供销社,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除了油盐酱醋、苏打碱面、烟酒罐头,还有小五金、农药、化肥、暖壶、布匹、解放鞋,大到大件农具,小至针头线脑,应有尽有。
作为营业员,首先要具备过硬的业务素质。称、量、剪、算、包装各种活计,都要熟练。拿扯布来说,先用尺子量布,一边量,一边拽布。量好,再让出一寸,捏紧一端,另一端让顾客拿着,形成折痕,用剪刀沿着折痕剪,剪得直溜才算完成。
除销售之外,营业员还肩负着农产品收购的任务,鸡蛋、药材之类的农产品,都在收购范围。
4年营业员岗位的历练,让我对供销社有了更深的认识。它就像一条纽带,一头连着农业生产,一头连着群众生活。由于表现突出,我被任命为含香供销分社主任。
此后,不管机制如何变化,我始终在供销社系统内扎根。1984年供销社分家后,担任塘雅供销社主任;1985年底合并后,又到曹宅供销社当副主任;1989年,在澧浦供销社担任主任和党委书记。
那个年代,供销社物资南来北往,串起了物资流动的大动脉。金华是南下物资的中转站,80年代末,我受命担任金华供销社系统下的金华仓储运输公司的负责人,负责铁路物资到达金华站后,把不能转运的物资暂时存放仓库,再由汽车队运往温州苍南等地。
转型中经历阵痛续写新篇
20世纪九十年代初,市场经济成燎原之势,供销社业务不断缩减,计划经济条件下起支撑作用的供销社面临变革。
供销社随之进行改革。经过2年筹建,1994年,当时金华供销社旗下的仓储公司、贸易公司、食品公司实行合并,建立金龙股份有限公司,任命我担任副董事长,开设金华大世界商场。1996年,实行改制,大世界商场由私人买断,公司转为私人企业。
那时候,金华大世界可谓红极一时。“南有福泰隆,北有大世界”“逛街要逛西市街,购物就上大世界”,可见大世界在金华人心中的地位不一般。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资越来越丰富,曾经有过辉煌的供销社似乎渐渐消失了。其实,它一直在陪伴着我们的生活。
只不过,它从传统的统购统销型,变成了如今的服务型。我们供销人仍然身体力行地活跃在农业农村一线。
作为供销人,我见证了它的每一步发展。曾经买布要布票,买粮要粮票,买肉要肉票,就连一分钱买一盒火柴,也得用火柴票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但供销社的使命并没有结束,供销人新的故事还在继续。
说心里话,能与供销社结缘,是我一辈子的幸运。供销社给了我成长的舞台,一眼转36年了,经历过风雨,也有一些成绩,当然,最多的还是感慨,新时代供销社也将迎来第二个“春天”。
【记者手记】
75年,对于新中国而言,恰如风华正茂的少年,一切都是欣欣然的样子。75年,对于赵小弟而言,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在供销系统服务。他从营业员起步,历经数次改革、调整,始终坚守供销阵地。见过他的人都说,他做事认真。认真,是他能胜任不同岗位的原因,也是无数供销人的底色,更是我们每个想成就事业的人需要的态度。
(口述:赵小弟整理:马晓芬)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