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讯官网-至尊全讯大全官网新闻中心今日婺城婺城网视图库中心新闻专题金华新闻连线浙江国内新闻国际新闻外媒婺城
您当前的位置 :     婺城新闻网 > 新闻中心 > 今日婺城 > 关注

  金华斗牛美名扬 解说之声动八方

金华斗牛解说员何建民的故事-全讯官网

2024-12-12 08:53:30  来源:  婺城新闻网  作者: 金华传媒记者 金璐 楼冀阳

  斗牛场内,两头雄壮的黄牛肌肉紧绷、眼神凌厉,猛然间激烈冲撞,尘土飞扬……斗牛场边,何建民手持话筒,激情解说:“顶住,顶住!天地嘞,天地嘞!掌声在哪里?”

  无须多言,你一定能猜到何建民的身份——金华斗牛解说员,但你可能想不到,今年54岁的他是金华唯一的斗牛解说员。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解说斗牛,不是普通话说得好、能主持就够,还得懂斗牛,随时观察场内两头牛争斗的状况,实时讲解给观众听。这一点我就能做到。”

  有了解说员场上不一样

  在何建民之前,金华斗牛是没有解说员的。

  斗牛是金华的传统民俗,经常到斗牛场看斗牛的都是附近的乡亲,个个都是行家,根本不需要人解说,眼睛盯着场内就能说出个门道来。所以,在很长时间里,没有人想到要在斗牛时安排一个人做现场解说。

  何建民32岁那年,公司安排他去学演讲主持,学回来正是劲头足的时候,有一天他和公司同事去仙桥花木城搞活动,碰上了他爸爸何基海。老爸一见儿子,拉着就走:“今天我们在这里搞斗牛赛,你不是口才好嘛,来,给大伙露一手。”

  那时,何基海养斗牛已经好几年,当天牵了自家两头牛来参赛。遇到儿子,就鼓励他上去解说。何建民面对这样的大场面毫不怯场,直接就上。他还记得,现场没有手持式话筒,他端着个座式话筒就开讲了。一场斗牛结束,其他人跑来对他爸爸说:“你大儿子口才这么好的?有他解说,现场气氛完全不一样了。”

  从那以后,只要有斗牛活动,村里人都会来找何基海,请他联系何建民解说。那时候何建民自己工作也挺忙的,不是每次都有时间,但是每年几次重要的大型斗牛活动,他还是会想方设法腾出时间去做解说。他说,学到的东西能在实践中运用,被这么多人认可,非常有成就感。

  斗牛走四方感受文化味

  金华斗牛作为“东方一绝”,受到不少地方邀请。这时组织者往往会来邀请何建民随行。这一次次走南闯北,对于何建民来说都是非常新鲜的体验。他和乡亲们去过省内许多地方,还去过山东、河北、上海等地。这些经历,如今金华搞斗牛的人相互之间还经常说起,这些世世代代没有出过远门的老农民靠着这“东方一绝”,到那么远的地方,又有钱赚,又见世面。

  何建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上海表演斗牛,他刚讲解完,一个当地人来跟他搭话:“你们乡里来的人讲的东西还是蛮有文化的。”

  这句话激发了何建民作为斗牛解说员的使命感。他希望金华斗牛能够得到更多外地人的认同,每次讲解都会花心思琢磨怎样讲得更好,怎样让完全不懂斗牛的人能听得懂。

  看到何建民真的对斗牛上心了,老爸何基海开始有意识地教他更多与斗牛有关的知识,比如买牛的时候要买什么样的牛,牛的牙口应该怎么看。村里人平常牵牛在田间相互斗着玩的时候,老爸也会拉上何建民去看,告诉他斗牛时牛的各种反应意味着什么。这些有一搭没一搭学到的知识,如今成为何建民在解说时的宝贵资源。

  金华斗牛火讲解上央视

  说起那段日子,何建民依然感慨。那是金华斗牛的黄金岁月,村里很多人家都养着黄牛,像他老爸就养了两头,两个叔叔家也养了牛,本地一年起码有十几场斗牛赛事,还有各种到外地表演的邀请,平时村里人闲时凑在一起,也会拉几头牛来斗一斗,看看谁家的牛比较厉害。

  “那时候搞斗牛活动是不给钱的,谁家牵来一头牛,可以拿10个馒头。但大家都不在乎有没有收入,就是愿意让自家的牛来参加。”何建民说。他在那些年担任斗牛解说员也没有报酬,但能够参与这件事就觉得开心。平时走出去,村里很多人见到何建民都特别亲热,就因为他讲解斗牛讲得好。

  何建民很感激金华斗牛,给了他许多未曾预料的宝贵平台和机会。比如2009年牛年,浙江卫视报道金华斗牛,邀请何建民做主持,让他在电视上好好露了一回脸。还有一次,金华斗牛上了央视,何建民作为那场活动的解说员也有好几个镜头。今年11月底,义乌的一场斗牛赛又上了央视二套节目,何建民还接受了记者采访。如今,除了婺城区雅畈镇,金华其他地方搞斗牛活动,也都会来邀请何建民讲解,甚至有时他没有空,主办方宁愿为他更改活动时间,这让何建民很有成就感。

  望复兴斗牛竭力鼓与呼

  “我讲解斗牛,不但现场解说,还会穿插许多斗牛知识,这些东西都是网上查不到的,我跑了好多趟图书馆、翻了好多书才搜集到这些资料。”何建民说。为了解说得更好,他不断改进,甚至有个研究非遗的大学教授见到他,夸他讲的一些内容没有在别的地方看到过,这让何建民很自豪。

  然而,作为金华斗牛行业的深度参与者,何建民依然为这个非遗项目的未来忧心忡忡。他发现,随着村里的老人年纪大了,养牛的人越来越少。他的父亲、叔叔们都早已不养斗牛。村里最兴盛的时候能拉出20多头斗牛,如今只有一头牛,也不参加斗牛活动。参加斗牛活动的村民普遍年纪偏大,像何建民这样50多岁已经算年轻,如今的年轻人不像他们的祖辈那样热衷斗牛活动,觉得这个没钱赚。何建民有时候想:“等我们这些人老了以后,还有谁会来搞斗牛呢?”

  金华斗牛的复兴是一个大课题,何建民觉得,这需要各方面齐心协力。早几年,他曾经热血上头,想要承包铜山斗牛场,把斗牛变成一项日常表演活动,但后来还是放弃了。他觉得,自己能做的是,尽可能为金华斗牛鼓与呼,让更多人重视斗牛、喜爱斗牛。

  尽管斗牛解说的出场费低于何建民别的主持活动,但每年几次大的斗牛活动他都会推掉别的工作,而且会特地穿上表演服,让自己体体面面的。每次斗牛解说结束后,他还会专门向金华斗牛非遗传承人徐顺宝、朱淑文了解关于买牛、养牛、斗牛的更多知识,以丰富解说内容。

  拥抱新变化申报传承人

  浙师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的宣炳善教授提出,像何建民这样的斗牛解说员太难得了,他想帮他申报“金华斗牛项目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解说员)”。

  “解说员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的传承现象。以前的斗牛活动不需要解说,而如今面对市场、面对不了解金华斗牛的游客,解说员这个角色显得非常重要。”宣炳善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持续演变和动态发展的概念,它会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变迁,不断增添新的项目或名称。如今的斗牛与古代的斗牛已非同一个概念,这主要是因为现代社会的发展使观众群体及其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不再局限于当地老百姓的自娱自乐,而是一种文化旅游体验,这就必须有解说员为他们讲解斗牛的门道、讲究、历史演变等内容。传统的斗牛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只有“牛主人”和“拆牛手”,而现在有了解说员这种适应旅游市场需要而兴起的新传承人类型。

  宣炳善很看好何建民。他说,要做金华斗牛解说员需要符合三个条件: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何建民擅长金华道情这样的说唱艺术,在口头表演方面很有经验,这是他成为解说员的一个有利条件;要对金华斗牛有足够的了解,由于何建民的父亲与叔叔都养了很多年斗牛,因此他对斗牛这一民俗活动有着深厚的了解和认识,与斗牛相关的民俗知识掌握得很全面;要有快速的现场反应能力,斗牛现场的观众可能会即兴提出各种问题,这就要求解说员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依靠超群的口头表达能力和丰富的知识储备,从容应对各种状况,确保解说的流畅与准确。他认为,何建民三者兼备,非常难得。

  近年来,浙师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一直致力于对金华斗牛非遗项目的辅导工作。宣炳善表示,他正在协助何建民整理资料,以便其申请成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责任编辑:施川
分享到:
婺城新闻网官方微信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33120190038 有效期:2022年12月16日至2025年12月15日
金华市婺城区新闻传媒中心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