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张苑
在生活的琐碎与匆忙中,我们总渴望那一抹远方的诗意。走进古城,漫步街头巷尾,品味烟火日常;走进古镇,翻开古老画卷,一砖一瓦皆是沧桑;走进古村,溪水潺潺记录过往,鸡鸣犬吠似是田园乐章。婺城,正等待着你去揭开美丽的面纱……
01
泉口古韵:婺州窑火与金华酒香的千年传承
在婺城,有一座古老的村落,它的名字如同一首低沉的古曲,缓缓流淌在岁月的长河中——琅琊镇泉口村。这里,白沙溪的水波轻轻荡漾,仿佛是时间的画笔,在大地上勾勒出一幅幅历史的轮廓。溪流之畔,铁店窑的遗址如同沉默的守望者,它们见证了婺州窑火的辉煌,是古代陶瓷艺术的活化石。
泉口村,这个名字在地图上或许并不显眼,但它却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1976年,考古人员在韩国新安海域内发现一艘中国古代沉船,近百件“钧窑系”瓷器的发现,不仅是对铁店窑工艺的肯定,更是对泉口村千年陶瓷文化的致敬。
铁店村与白沙溪直线距离不足2公里,依山傍水,植被茂盛,盛产松木,多粉砂岩。自北宋年间(约公元960年),这里便世代有人以烧窑制瓷为生。婺州古窑多为龙窑,坐北朝南,与地面约呈30度角,窑身有多处添柴口,以实现窑火层层升温,在古代,一窑瓷器通常要经过半个月的煅烧。相传铁店窑址即有三条龙窑。龙窑旁,通常配套有滤泥设施,窑工们采集的瓷土须经碾磨,泡水,通过五道滤口,变得十分细腻,而后风干,方能使用。受气候条件影响,窑工唯有选在秋后气候干燥、天气晴好时方能拉坯、烧窑,土生瓷,窑变常有,风云不定,烧窑及开窑前,窑工们必要祭祀窑神“神农氏”。据相关史料载,婺州铁店的这支窑火持续燃至元代,约公元1271年。
唐代陆羽《茶经》载:“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在茶圣笔下,婺窑茶具品质上乘,位列探花。这是婺窑唯一见于古代文献的记载。婺州窑因州得名,与龙泉窑等同属婺窑系,兴于商周,盛于唐宋,于明清时期逐渐衰弱,前后绵延2700多年,首创化妆土工艺,于汉代中期即开始使用青、褐两色釉。婺州窑原始瓷多见于墓葬,做明器,胎厚釉薄,也曾出现过青黄釉、彩釉等丰富的釉色,及针点纹、网格纹、连珠纹等修饰图案。南宋时期,婺州窑吸收各地窑口之所长,烧制青白瓷、青瓷等,出产日用瓷及观赏瓷,远销全国各地,并出现出口瓷。
新安沉船中发现的婺州铁店窑瓷器即为宋元时期出口瓷。这些婺瓷由铁店窑沿线水系入白沙溪,后入钱塘江,去往明州(现宁波),再行出海,对外贸易。
泉口的山,是青翠的屏障,泉口的水,是清澈的诗行。山与水的交融,孕育出了婺州窑的瓷器,也孕育出了金华酒的芬芳。金华酒属双曲酒,讲的是“双曲发酵”、“冬水酿冬酒”,从取材到出窖,少说也得经历两度春秋。古婺酒坊素以一担米出一担酒,金华酒由此以“酒肉厚、不上头”闻名。
白沙水暖,春衫已薄,杨柳刚刚吐了金线,白沙溪畔金灿灿的滩涂上冒出了一抹葱绿,这些都被“酒脑”们瞅在了眼里。待到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他们便赶来把它们收割。“酒脑”们管这长着黑线的野草叫“蓼草”,用它泡水,直至芒草花开,蝉鸣四起,取了蓼草泡的水制麦曲,而后只要闲闲地看秋收,糯米供足了粮仓,剩下的都仿佛透着酒香。但“酒脑”们定要挨到冬至以后,方下令取白沙泉,将红曲、麦曲及刚蒸熟的糯米按着祖传的方子埋入酒坛。打点妥当,而后密封,藏进窖底,待到来年隆冬时节,便可就着炉火温一壶古婺佳酿。
泉口人酒后调侃,武松正是醉了金华酒,方才上山赤手空拳打死了猛虎;泉口村的姑娘出嫁到了附近的村子,带去了祖传的酿酒手艺,成就了汉代官家酒坊“酤坊”,后改村名“古方”。
泉口村,这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地方,它用它的泉水,它的酒香,它的古瓷,它的文化,吸引着每一个走进这里的人。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泉口村,一个值得你细细品味的地方。它不仅是一段历史的缩影,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是一曲岁月的歌谣,永远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回响。
02
古村风华,家训流芳
在婺城,水墨琅琊之间,杨塘下村静卧于此,宛若一幅历史长卷,徐徐展开。这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古村落,承载着六百余年的家训传承,诉说着岁月的流转与文化的积淀。
踏入杨塘下村,映入眼帘的是一座精美的牌楼,其上镌刻着“三千载治善谱东南西北中,六百年种德系仁义礼智信”的楹联,昭示着村落的古老与庄重。村中的滕氏宗祠,始建于明成化七年(1471年),是浙江省文物保护单位。
宗祠建筑气势恢宏,坐东朝西,布局为前后四进三天井,数十根需一人环抱的巨大柱子支撑着屋顶,展现出滕氏家族昔日的辉煌与尊贵。宗祠内珍藏着《婺州滕姓祖训族规族训十九则》,这是滕氏家族世代相传的家训,也是中华传统美德的体现。
滕氏家族源远流长,据《南阳滕氏宗谱》记载,滕氏出自姬姓,是周文王的后裔,战国时期滕国国君滕文公的后代。滕国虽小,却因是周朝王室的嫡传而有着非凡的地位。滕氏家族在唐代至南宋末的五百多年间,出了许多显赫官员,他们以清廉、勤政、爱国的品质,赢得了历史的尊重。
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大诗人、太子右庶子滕珦。他一生仕途显赫,官至户部尚书、银庆光禄大夫、尚书左仆射。然而,在晚年之时,他毅然辞官归隐,回到家乡婺州,将自己的余生奉献给了家乡的建设。
相传滕珦在白沙溪畔安家落户,创办了白沙书院,讲学授徒,培养人才。他还率领族人修缮水利,兴办义学,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好事。滕珦去世后,其子孙后代继承了他的遗志,造福一方。
杨塘下村的家训“不惟厚禄万钟为贵,而以节义为贵;不以黄金为富,而以经术为富。一身立政,民有可德之惠;一家积善,史有可录之功……累世以德行忠义相承,恺悌为政。”这些训诫,至今仍深深影响着村民,成为他们行为的准则。
除了丰富的历史文化,杨塘下村的自然风光也令人赞叹。村上方有一口池塘,名叫杨塘,村子因此而得名。池水清澈,波光粼粼,为村庄增添了几分灵动。村中土地肥沃,以种水稻为主,青壮年多外出打工、做生意,村中随处可见两三层楼高的小别墅,展现出新农村的勃勃生机。
漫步在杨塘下村的古道上,仿佛能感受到历史的脉搏在跳动。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诉说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滕氏家族的家训,代代相传,滋养着村民的心灵。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杨塘下村坚守传统,留存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记者张苑)
看婺城新闻,关注婺城新闻网微信